大藏經法要之一(補)──金剛經齊解2

2017070617:51
大藏經法要之一(補)──金剛經齊解
目錄索引                                                  頁次
目次………………………………………………………………………… 1
金剛經齊解諸義…………………………………………………………… 2
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2
第一品……………………………………………………………………… 2
第二品……………………………………………………………………… 4
第三品……………………………………………………………………… 5
第四品 ……………………………………………………………………  6
第五品 ……………………………………………………………………  7
第六品 ……………………………………………………………………  9
第七品、第八品…………………………………………………………  11
第九品、第十品 ………………………………………………………… 12
第十一品、第十二品、 第十三品……………………………………… 13
第十四品 ………………………………………………………………… 14
第十五品 ………………………………………………………………… 16
第十六品、第十七品……………………………………………………  17
第十八品 ………………………………………………………………… 18
第十九品、第二十品、第二十一品……………………………………  19
第二十二品、第二十三品、第二十四品、第二十五品 ……………… 20
第二十六品、第二十七品、第二十八品………………………………  21
第二十九品 ……………………………………………………………… 22
第三十品、第三十一品、第三十二品《金剛經成佛之法列表》……  23
《成就》《見佛》………………………………………………………  25
《法》、《菩薩》………………………………………………………  26
《眾生》 ………………………………………………………………… 27
【附錄一】離四相發心 ………………………………………………… 28
【附錄二】金剛經重點…………………………………………………  29 


[精彩片段]

第二品

1.大勇須菩提(常)(須適時)。 大善為眾生(樂)(布施法)。

大智佛演法(我)(我即非我)。

大器能入法(淨)(頓得)( 無少法可得)。

2.如來善護念、善付囑諸菩薩(常)。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樂)。

世俗因緣已滿者。 諸上善人已超善惡相者。

發在佛前或成就者前。

無發(性空)而發(緣起)。無少法可得,無眾生可度。

因離四相、六相、一切相故無念。

久修無法成就者,如梗(鯁)在喉。

發願度眾生、度外道者。

欲分擔佛重責者。 久劫見生死大海眾生故。

應云何住?(我)(即非我)(應無所住)。

云何降伏其心?(淨)(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即一切佛、

即一切僧──修行者。)

3.開菩薩方便門(佛子常出入故)。

示發心者無念清淨門(極樂故)。

悟當住持者具備能力(我、眾生不二故)。

入眾生心(不出不入,如如不動)(所謂眾生即非眾生)

(所謂心即非心)(不可思議故)(言語道斷故) (離一切相故)

(離見聞覺知故)(照與照者同時寂滅故)。

4.四句偈來,一心解: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四句一心無二無別故,四句即非四句,一心即非一心

5.四句開基祖法,一心諸佛演法,即名三世傳承。

眾生皆蒙其益,即無量福功德。

6.四兩撥千金(斤),無量眾生來,

彈指即化度,心無罣礙故。

7.希有世尊,開希有法。無價無值。五陰皆空者,才能直通人心。

小見小智者,處處不通,無法領會。

8.千劫一問,何止如梗(鯁)在喉?

一時一念佛演即名開喉,消化能力不夠,會得病的。

五臟六腑功能要好,清淨者得,污垢者死。

高貴藥會藥到命除的,不可不慎。拿著聖法當令箭,會出事的。

9.阿字訣。無量心對無量法。

遍學一切善法的總持,遍貪一切善法的毒藥垃圾執著,

二者不可相提並論。見血封喉嗚乎哀哉。

一滴甘露頓得入清涼地,天堂地獄差異在此顯。

10.誰在善咐念、善咐囑諸菩薩?

離我相的清淨佛,教尚未圓滿菩薩。

離人相,善男子、善女(人),男女及是非相。

不再質疑女人可以悟道嗎?

離眾生相,應云何住?

所謂眾生即非眾生,故無應云何住問題。

云何降伏其心?離壽者相,心無生滅、長短、冷暖……,

故幻化生滅,無此壽問題。千劫如一念──

三世三心不可得。 一念如千劫──展示境故。

11.信佛周遍知(聞)。 解佛大心發(思)。

行住無來去(修)。 證眾心非心(證)。

 

第七品

1.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應離得及不得念。

無所得,本來清淨;無不得,眾生、佛本具有。

眾生、佛無二相,不淨不垢,不增不減。

2.如來有所說法耶?應離有所、無所,說法、無說法四念。

本來寂靜,法不因說而有,說即是用。

用即名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3.無有定法(不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色)。

如來可說(空)。若可說即為二邊法,即非中觀般若。

色空不二,手背手心能分嗎?

4.如來所說法(大成就者佛說),

皆不可取(取者即無明住地)(不取者天才白癡是那個?)

不可說(離言語道斷)(冷暖自知)(他人非本人,怎能意會?)

(即使意會,也不是全部)。

5.非法──法即非法故,非即非非故。

非非法──無法無非故。有法即生垢,即留業。

有非即有是,於第一義諦違。

非法是法──二相離,無二相故。

6.一切賢聖(地前地上),皆以無為法(世間法已成就),

而有差別(有不同等級分)。未脫無為法故,未能證得佛位。

證不二法,但尚未證18不共法(八~十地位)。

所謂差別,即非差別,是名差別。

所謂平等,即非平等,是名平等。

 

第十品

1.昔在燃燈佛所,法法(於法)有所得不?得而不得,不得而得。

於法,於非法、非非法、非法非非法。

往昔已過,如今提言也不住。觀再聞者(三世觀眾亦無得)。

離、離離、離離離……直至清淨為止。

清淨者自得,沒有所謂得不得念。

2.菩薩莊嚴佛土不?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三世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皆是同樣問題。有行、有得、有念,皆是用法。

3.

莊嚴佛土

已在進行,

不多言說。

發大心大願者

應如是生清淨心

則非莊嚴

尚未成就故

尚要他人助

不應住色……

18法生

是名莊嚴

直至成就為止

能知莊嚴定義者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4.身大,並非莊嚴身。非身、已超身大、幻身、飛身也。

大身,小中有大,大中有小。大小無礙名大。

身,僅跟著變化力,有大有小。

5.所謂莊嚴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如時下的志工、放生、建廟……

故作莊嚴,而非真自然清淨莊嚴。

 

第十五品

1.日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釋迦十施:頭、目、腦、髓、妻女、

車馬、王位、僕人、財富、血肉。 明釋離四相成就,

能得金剛身、莊嚴身,不斷超越故是身的修法。

2.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是心的修法,能得三身修法。

三身成就,當然勝莊嚴身成就,不可棄小追大。

二者還是要圓滿的。

3.是經有不可思議,佛智故。不可稱量,無量佛說無量法。

無邊功德,因此經為功德性經。

4.如來為發大乘者說(初發、已發、未發)(已成就)(未成就)。

為發最上乘者說(佛助,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能至無上境界)

廣為人說者(是經行、是護法、是佛子)。

前三具足名為荷擔佛業。

5.若樂小法者,著四見,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若為人解說者,亦為謗佛說。著四見人不會聽信佛法,

而轉入96種外道。 小見一堆,不能抬上正式場面,

故無法放光照大千世界。見大眾言詞有障而生畏。

6.同第12品。 在在處處,若有此經(經在佛在)。

一切世間人所應供養(供養即受持)。

當知此處則為是塔(名經舍利)。應恭敬圍繞(經行聞思修)。

以諸華香而散其處(成就法如花)。

 

第十九品

1.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

無窮劫施。 無量七寶集。 有實無德(得)。

如影隨形故,成住壞空故。 所謂實即非實。

所謂得即非得。 所謂布施即非布施。

所謂多即非多。 所謂福德即非福德。

所謂因緣即非因緣。 所謂作即非作,無作而作。

以上應離四相才名實、多、布施……。

 

第二十三品

1.是法平等,無所得故,離四相故。

無有高下,定位分明,因果不昧。

2.修一切善法,增上善法。

修一切惡法,逆行非行能行,修除障法。

3.所言善法者、惡法者、一切法者。

如來說非善法、惡法、一切法,離四相故。

是名善法,即名起修。

 

第二十六品

1.三十二相觀如來。畫、字、古董、女人……。

故轉輪聖王,相似而非。畫、字、……同轉輪王。

則是如來。故無價,認假為真。

2.四句偈:

若以色見我(有色眼光,分別心故)。

以音聲求我(高低、美惡、悅不悅……)。

是人行邪道(以邪為正,認正為邪)。

不能見如來(不見清淨本來面目)。

 

第二十九品

第一品

隨眷。如來善(護)念,付囑諸菩薩。

第五品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第六品

如來悉知悉見眾生。知我說法,如筏喻者……。

第七品

無有定法、不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

第八品

一切諸佛,皆從此經出。

第十品

昔在燃燈佛,於法無所得。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第十二品

若是經典所在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第十三品

如來無所說。不可以32相見如來。

第十四品

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忍辱仙人成就。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第十五品

如來為何人說此經?同十二品效果。

第十六品

供養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

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第十七品

實無有法發及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授記義。 一切法皆是佛法。

第十八品

如來具五眼,悉知眾生心。

第二十品

不應以色身見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第二十一品

如來有所說法,則為謗佛。

第二十二品

同十七品。

第二十三品

如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第二十五品

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

第二十六品

不可以32相觀如來。

第二十七品

如來不以具足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第二十九品

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斷滅相。是人行邪道,是32相見如來。

以品論內容,能略知佛定義。

 

第三十二品

1.布施。

2.菩薩(菩提)心者,持於此經……,為他人說。

3.云何為人演說?

不取於相、一切相,大悲輕安。

如如不動。寂靜輕安。

一切有為法、無為法、不二法、一切法。

如夢幻泡影,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皆名空相。

如露亦如電,執露成甘,毒發亡。電光不住,應無住。

應作如是觀──佛觀、菩薩觀、布施觀……一切經中交待觀。

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入佛心,起大信心。

精進成就,具足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