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四無礙辯、四無礙解、四無礙智、四無礙、四辯、四辯才

2015031816:35
【轉貼】四無礙辯、四無礙解、四無礙智、四無礙、四辯、四辯才
四無礙辯[陳義孝佛學常見詞彙]見四無礙智條。
四無礙辯[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術語)與四無礙解同。
四無礙辯[中華佛學百科全書]
指佛、菩薩、聖眾等所具有的四種自在無礙辯。即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辭無礙辯、辯無礙辯。又譯四無礙智、四無礙解。略稱四辯或四無礙。乃大小乘之通目。用來顯示無礙自在說法教化的德用。
依小乘教義而言,指︰
(1)法無礙辯︰亦稱法無礙智、法無礙解,或略稱法辯。謂於一切法相、名字有無礙自在的智解,故能善於辯說。
(2)義無礙辯︰亦稱義無礙智、義無礙解,或略稱義辯。謂關於一切法相、名字的義理有無礙自在的智解辯才。
(3)辭無礙辯︰亦稱辭無礙智、辭無礙解、辭辯。謂通曉一切方言而無礙辯說的智解、辯才。
(4)辯無礙辯︰亦稱辯無礙解、辯無礙智、應辯,或稱樂說無礙辯。謂隨順眾生根機而巧妙演說,令眾生樂聞的智解、辯才。《大毗婆沙論》卷一八○、《舍利弗阿毗曇論》卷九、《品類足論》卷五等就此義有所廣說。
大乘的說法大抵類似小乘。然謂法、義、辭、辯四者窮法性,入第一義諦,甚妙難測。因此,惟有佛、菩薩真正具有四辯,小乘聖者並不具有此四辯。新譯《華嚴經》卷三十八、《大集經》卷五、南本《涅槃經》卷十五等就此有詳細的解說。又,《大乘義章》卷十一分別七門論述大小乘所說的不同,《法界次第》卷下也有略說。
關於大小乘是否皆具四無礙辯,有謂大小乘皆具。其中,小乘唯利根阿羅漢具,大乘種性已上皆具,部分十信菩薩亦具。另一說謂大乘有、小乘無,即《涅槃經》所說︰聲聞、緣覺無四無礙。
此外,唯識家又就四無礙立初地分得、九地離障、圓成佛果三種說法。謂初地已上部分得四無礙辯,入第九地永斷利他中不欲行障、斷陀羅尼與辯才中之二愚及粗重而得四無礙解,乃至佛果成滿一切圓。
〔參考資料〕 《自在王經》卷下;《成唯識論述記》卷十(本);《法華玄贊》卷三;《華嚴大疏鈔》卷三十八(下);《俱舍論》卷二十七;《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五。
 
四無礙解[陳義孝佛學常見詞彙]見四無礙智條。
四無礙解[佛光大辭典]
梵語 catasrah pratisajvidah。略作四無礙、四解、四辯。即指四種自由自在而無所滯礙之理解能力(即智解)及言語表達能力(即辯才)。均以智慧為本質,故稱為四無礙智;就理解能力言之,稱為四無礙解;就言語表達能力言之,稱為四無礙辯。又此為化度眾生之法,故亦稱四化法。
據俱舍論卷二十七載,即:(一)法無礙解(梵 dharma-pratisajvid),又作法無礙智、法無礙辯、法解、法無礙、法辯。謂善能詮表,領悟法之名句、文章,並能決斷無礙。(二)義無礙解(梵 artha-pratisajvid),又作義無礙智、義無礙辯、義解、義無礙、義辯。謂精通於法所詮表之義理,並能決斷無礙。(三)詞無礙解(梵 nirukti pratisajvid),又作詞無礙智、詞無礙辯、辭無礙智、辭無礙辯、詞解、詞無礙、辭無礙、詞辯、辭辯。謂精通各種地方方言而能無礙自在。(四)辯無礙解(梵 pratibhāna-pratisajvid),又作辯無礙智、辯無礙辯、樂說無礙解、樂說無礙智、樂說無礙辯、應辯。謂隨順正理而宣揚無礙;或亦稱樂說,係為隨順對方之願求而樂於為之巧說,故稱樂說。
據大毘婆沙論卷一八○載,法、義、詞、辯四無礙解,依次以修習數論、佛語、聲論、因論為加行;或法、詞二無礙解習外論,義、辯二無礙解習內論為加行。又於四無礙解之次第,舉出多說。如主張先起詞無礙解,次起法無礙解,再次起義無礙解,最後起辯無礙解;以先了達世俗之言詞,次了知詞所依之名、句等,其次了知名句所依之義趣,方得於理無礙應機說法。此外,成唯識論卷九認為四無礙解中,初地以上之菩薩僅得其中一部分,第九地得其四,至佛果時,始圓滿完成。〔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一、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五、品類足論卷五、大智度論卷二十五、卷五十、成實論卷十六、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五、法華經玄贊卷三、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四〕 p1778
四無礙解[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
(術語)又云四無礙智,四無礙辯。是為諸菩薩說法之智辯,故約於意業而謂為解,謂為智,約於口業而謂為辯。一法無礙,名句文能詮之教法名為法,於教法無滯,名為法無礙。二義無礙,知教法所詮之義理而無滯,名為義無礙。三辭無礙,又云詞無礙。於諸方言辭通達自在,名為辭無礙。四樂說無礙,又云辯說無礙。以前三種之智為眾生樂說自在,名為樂說無礙。又契於正理起無滯之言說,名為辯無礙。無滯之言說即辯也。智度論二十五曰:「四無礙智者:義無礙智,法無礙智,辭無礙智,樂說無礙智。」涅槃經十七曰:「菩薩摩訶薩,能如是知得四無礙: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仁王經下曰:「得無礙解,法義詞辯,演說正法。」俱舍論二十七曰:「無礙解總說有四:一法無礙解,二義無礙解,三詞無礙解,四辯無礙解。」法華玄贊二曰:「四辯者,即四無礙解。」
 
四無礙智[陳義孝佛學常見詞彙]
又名四無礙解,或四無礙辯,即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詞無礙智、樂說無礙。法無礙智是通達諸法的名字,分別無滯;義無礙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達無礙;詞無礙智是通曉各種言語,能隨意演說;樂說無礙是辯說法義,圓融無滯,為眾生樂說自在。
四無閡智[陳義孝佛學常見詞彙]與四無礙智同。
四無礙智[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術語)與四無礙解同。
 
四無礙[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名數)四無礙解或四無礙辯之略。
 
四辯[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術語)見四無礙解條。
四辯[佛光阿含藏]
又作四無礙解、四無礙辯、四無礙智,指四種無礙自在的解智。即:(一)法無礙解,(二)義無礙解,(三)詞無礙解,(四)樂說無礙解。
即法辯、義辯、辭辯、應辯。法辯即能說諸法名稱;義辯即明諸法義理;辭辯即妙用一切語辭;應辯即知眾生之所欲,說法自在。參閱增一阿含苦樂品第二五六經(佛光二‧七六○)。
又作四無礙解(catu-patisambhidā)(巴)。巴利本(Vibh. vol. 1, p.293)作:「於義之智為義無礙解,於法之智為法無礙解,於其法之辭、說明為詞無礙解,於諸智之智為辯無礙解。」
四辯[阿含辭典 (莊春江)]
另譯作「四辯才、四無礙解、四無礙辯」,即「法辯(分別諸法)、義辯(分別其義)、詞辯(分別詞句)、應辯(很有自信地提出看法而不怯弱)」。
 
四辯才[佛光阿含藏]
又作四無礙辯、四無礙解,即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參閱增一阿含苦樂品第五經(大二‧六五六下)。
四辯才 [阿含辭典 (莊春江)]
又作「四無礙辯、四無礙智、四無礙解、四無礙」,即「法無礙辯、義無礙辯(義理無礙)、辭無礙辯、辯無礙辯」。
辯才[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
(雜語)善巧說法義之才能也。分別之有四種,謂之四無礙辯。淨影大經疏上曰:「言能辯了,語能才巧,故曰辯才。」嘉祥法華疏二曰:「速疾應機名辯,言含文采曰才。」
 
無礙解[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術語)又云無礙辯。見四無礙解條。
無礙解[陳義孝佛學常見詞彙]又名無礙辯。見四無礙解條。
樂說無礙[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術語)見四無礙解條。
樂說無礙辯[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雜語)四無礙辯之一。與樂說無礙智同。
樂說無礙智[陳義孝佛學常見詞彙]見四無礙智條。
樂說無礙智[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
(術語)四無礙智之一。又曰樂說無礙辯。就心言,名為智。就口言,名為辯。其體一也。新譯家謂為辯才無礙解。
樂說[陳義孝佛學常見詞彙]四無礙之一。
法無礙智[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術語)法無礙解又名法無礙智。見四無礙解條。
法無礙智[陳義孝佛學常見詞彙]又名法無礙解。見四無礙解條。
法無礙解[陳義孝佛學常見詞彙]見四無礙解條。
法無礙解[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術語)見四無礙解條。
辯無礙解[陳義孝佛學常見詞彙]四無礙解之一。見四無礙解條。
義無礙辯[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
(術語)自義無礙智起義無礙之言說也。於言說辯了之名。見四無礙條。
義無礙[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
(術語)知諸法之義,了了通達而無滯也。四無礙之一。大乘義章十一曰:「知義無滯,名義無礙。」
 
辭無礙智[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術語)四無礙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