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法要

2015112008:45
《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法要
(一)經有三名:
   1.郁迦長者所問經   2.居家出家品    3.持一心宴坐其德名聞經。
(二)居家菩薩戒德精進所積之行
    菩薩居家修道,當歸命佛、歸命法、歸命僧,以自歸之德求於無上正真之道。
1.歸命佛
定義:心念求佛,欲見如來,欲具足願布施,為歸命佛。
四事法行歸命佛:(1)志習菩提。      (2)等施無偏邪。
                (3)不斷大悲。     (4)心不樂餘乘。
2.歸命法

定義:聞說法,心念法,用護法布施,為歸命法。
(1)奉事法教。  (2)敬受於法。  (3)解法妙義。  (4)好法樂法。
(5)歸法志法。  (6)導御法。    (7)護持法。    (8)住於寂法。
(9)鼓法。      (10)住僧法行。 (11)法務所行。 (12)說法界。
(13)為法力。   (14)為法住(主)。  (15)行法施。 (16)求法寶。
四法行歸命法
(1)與正士法人相隨相習,稽首敬從,受其教勅。 (2)一心聽法。
(3)如所聞法為人講說。       (4)以是所施功德願眾成佛。
3.歸命僧
定義:見如來賢聖眾,意念佛行,施已,願求一切智,為歸命僧。
四法行歸命僧
(1)超二乘,向佛智。      (2)飯食布施者,以法教喻。
(3)導入不退轉地。        (4)不以弟子之業功德解脫為解脫。
4.諸愛欲伎樂為無常想,不惜身命如朝露想,財如幻泡想,眷屬為仇怨想,親屬知識為地獄傍想,婦子男女為無黠地獄想,一切所受為苦想,屋宅產業、遠離想,如三界為囚,所求索為善本想,家室作佛種想,日夜無異作等想。身無要,當行要,於人恭敬承順;命無要,當住要,功德常增;財無要,當令(食材)要,不著財,能布施。
5.居家菩薩五戒
(1)殺—不嬈他人,等心一切,慈心行。
(2)盜—知足不羨他人,離諛諂行。
(3)淫—常懼欲塵,如下地獄通道,觀諸身起,不作奇雅想,意立令願蓮花化生。
(4)妄—不二舌、失說,當覺意能護法。
(5)酒—當性無卒暴,無愚不定,常安詳生福。
6.居家所施與要行
在家:
(1)非我所。 (2)無要。 (3)警護。 (4)愛欲增。 (5)有所受。
(6)增恐懼。   (7)後世苦。   (8)憂守備。   (9)益魔眷。
(10)非常,是無常。 (11)守苦。  (12)增五毒。 (13)日漸貧。
(14)下士行。       (15)為強項人所嗟歎。
布施者
(1)是我所。     (2)為要。     (3)無復護。   (4)無「無明」。
(5)無所受。     (6)吉祥樂。   (7)來世修。   (8)無畏行。
(9)成佛道。     (10)常佛法。  (11)增樂。    (12)五佛灌。
(13)得牟尼。    (14)上士行。 (15)意無所念、無受諸佛稱。
7.見乞生三想
甲.(1)善知識,增益其所缺。    (2)增資量,行佛道無礙。
   (3)後世大富大施行。
乙.(1)除慳貪嫉妒。            (2)常行布施,增益空行。         (3)不捨一切智想。
丙.(1)所作如來安詳行。     (2)降伏魔想。    (3)不望報想。
丁.(1)開道化授想。         (2)能行上報四恩,下濟三途。
   (3)能離無量生死苦想。
戊.(1)離五毒想。
(2)具足六度想:施,不念受者,有所取。戒,清淨三業。
   忍,無害意。進,然自飢,知乏法量。禪,一心悅入聖賢五食。慧,一切法無所著,不望報。
  (3)當行般若想。
見乞起四念
(1)己功德為少。             (2)是我之罪(慚愧)。
(3)適發意行,所見用任,我當忍辱,一切障礙即究竟覺。
(4)令我所具作是願,建剎迎眾及一切人。
8.見子(他或己)
(1)可修正意正行一法行。    (2)等意,無偏邪意。  (3)等行。
(4)一法行,無若干行。      (5)計如愁怨當哀子。
(6)不為善知識。            (7)當以佛子鼓勵。
9.見婦(己、他)生諸想
(1)非常想。    (2)無所有想。   (3)無所受想。  (4)不淨潔想。
(5)瑕穢想。    (6)臭惡想。    (7)難飽足想。  (8)墮落想。
(9)反復想。       (10)入三惡道想。    (11)恐懼想。
(12)受取想。      (13)非後世良友。    (14)非常精進等友。
(15)阻斷修行想。  (16)羅剎想。  (17)鬼神想。 (18)但有色想。
(19)惡知識想。    (20)貪著想。 (21)無我想。 (22)離亂想。
10.入寺品(禮塔品)
(1)是為空寺。   (2)無境界。    (3)無有想。   (4)無有願。
(5)成就三解脫門空法。          (6)無怨(願)望。
(7)為四無量故護居寺。  (8)為得平等所居。  (9)出三界垢之居。
(10)施,不當有異心行。非等智故,無法轉輪,無法得廣大福德;等智,通博故知所須故,異心非等智故。
(11)知無有在家得最正覺。    (12)智者稱譽出家。
(13)當護凡夫意(因有怨望),甚於阿羅漢(無怨望故)。
11.止足品
(1)著慚愧衣。       (2)無所著。        (3)無所見,無所念。
(4)為祐眾生、天人故。       (5)不習欲故棄諸惡。
(6)善權意滅諸婬塵。         (7)為善本故。
(8)不退轉精進。             (9)一心著袈裟究竟行。
12.十二事盡形壽行分衛
(1)自有智德,不待須人。     (2)立三乘。    (3)大哀無緣者。
(4)食當有所成,亦令人所願具足。
(5)不失如來教。             (6)發意頃使一心知止足。
(7)習行令無驕慢,不著吾我,亦無諛諂。
(8)從是功德,致得無見頂上。 (9)人見我,亦當效我所學。
(10)一切布施來,我當等心專致,己他得佛智。
(11)若有知識當令歡喜無悔恨。 (12)所至處,適無所慕。
13.護戒十念
(1)已斷諸我所有行。
(2)無我,無所受,一切所有非我想,一切法為他想。
(3)一心阿蘭若行,不作覆事。  (4)遠離愛欲諸著。
(5)少求,無所著,念諸德本。  (6)不惜身命,但樂蘭若。
(7)棄遠諸會。                (8)所作罪,悉消滅。
(9)一心三昧,無瑕穢。        (10)念空出、入守意。
14.習醫藥十事
(1)當得佛智,大醫王故。      (2)不從他人取足。
(3)不復習瑕穢。              (4)我當住清淨。
(5)不復念諸欲味。            (6)我當於凡夫有差特。
(7)諸善味當自然現我前。      (8)以醫藥斷諸塵勞。
(9)斷自諸見著。              (10)疾斷諸病瘐(瘦)得安隱。
15.阿蘭若行(閑居品第八)
(1)意不亂,得諸總持。        (2)諸解諸慧,具足所聞。
(3)習於四無量,不離寂定處。  (4)為得六神通,十度無極。
(5)其心自在,不捨一切智。    (6)所說輒以善權之智。
(7)以法示導諸恩行。          (8)常習六念,義不離法義。
(9)奉法正解,至誠護經。
(10)直見斷一切念、無念;直念而願說法;直言斷諸罪;直治斷諸所有著止;直業至於佛道;直方便於諸法無意著;直意得一切智;直行,定於空,無恐怖;無想,於我無願、無所起。
(11)四習:1習法會。    2習為他人說。   3習供養,奉事佛。
          4習不斷佛乘意,常解脫諸多習。
16.居蘭若因
(1)畏聚會,習五毒故。        (2)畏貢高慢,害意於人。
(3)畏色、聲、香、味、細滑之念。
(4)畏身、欲、罪、天四魔故。  (5)畏於非常作常想。
(6)畏苦中作樂想。            (7)畏無實為實想。
(8)畏無我當有我想。  (9)畏不正思。   (10)畏惡知識多。
(11)畏愛欲無黠。   (12)畏心意識不調良。   (13)畏諸蓋。
(14)畏財利諸色。   (15)畏求處見。  (16)畏念、無念、他念。
(17)畏不見言見。   (18)畏不聞言聞。  (19)畏無意無識所言。
(20)畏沙門垢。 (21)畏種種行。 (22)畏三界居。 (23)畏三惡道。
(24)畏生八難。  (25)畏卒念諸不善法。   (26)當一心為念空。 
(27)當欲斷我受。  (28)當無他人及我想。  (29)當無所得想。
(30)當無自見身跡想。         (31)當無所求住想。
(32)當無有泥洹想,何況有婬塵想。   (33)於一切法,無所住。
(34)哀護故,居三界。   (35)畏一切異想。  (36)無有習居想。
(37)一切三昧無有諍亂居。     (38)調定其意,寂定居。
(39)棄諸重擔所居。       (40)於諸聖賢行,無念居。
(41)深入慧居。    (42)調柔無所去居。    (43)所作已辦居。           
(44)視身如草木,無毛髮想,從心故有恐。
(45)當作柔軟守護戒品居、和順定品居、懷來智慧品居、住於度知見品、愛護佛法品,不作疆界想,已脫諸入,於空無所觀取,於法無所壞,本有善德名聞,以少少事故。
(46)六度成就故居。
1施,不惜身命。     2戒,知止足,寂定住起於三專(事?)。
3進,終不捨此蘭若。
4忍,於一切智不墮餘道,無害心慈過(遍)一切。
5禪,不著我,起諸德本,是為一心度無極。
6慧,如心所念,身行如是,於道亦然,無所念。
17.一心精進住蘭若
(1)於是得多智。     (2)巧能分別諸法律。    (3)了諸德本。
(4)以是博智。       (5)得五通,為天人說法。
解於法句分別智慧,入於解詰得黠,知他人心、之所念、解法。彼於智,無智,於相無身,為空相,無有持,亦無有捨相,無有處,無央數相,所念為空。
供師,若善音,佛法音,寂滅音,如教音,聞說如來音。
18.清淨三昧
奉一切法,意捨欲及我所,其心為一。其心無所流,心無所輕戲,以縛縛意,心無所著。心不可見,心於內現意之境界,無有習會。意於我法為何等念?等於法界,無有生,無有行,內外無所著、正受。
19.出家菩薩四清淨
甲.(1)住於賢聖之教。      (2)分衛以德,樂知止足。
   (3)不樂於家。          (4)不習戒,已具足故,亦無諂偽。
乙.(1)身所行至誠,亦無所得。 (2)口所言至誠,亦無所得。
   (3)意所柔軟,亦無所得。   (4)遠離諸所見,住於一切智。
丙.(1)棄我事。  (2)遠我事。  (3)斷自在。   (4)捨因緣法。
丁.(1)以脫於空。             (2)無想、無恐懼。
   (3)為一切大哀。           (4)得無我忍。
戊.(1)身所知、身自作。       (2)不為人所動。
   (3)不入人罪法,滅於諸念。 (4)奉一切法,審諦無有異。
己.(1)我身與法一也。         (2)諸種與法種等。
   (3)諸入為與空聚等。       (4)得智慧行,適無所居。
寶積部《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原經全文請參看: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2 冊 No. 0323 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http://www.buddhason.org/tripitaka/T12/T12n0323_001.php
http://greatbook.josephchen.org/GREATBOOK/T12/T12N0323_P0023A12.htm